首页 / 科研教学 / 正文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广大土木工程学科第一单位获奖数+3!

发布日期:2024-10-24   浏览量:

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我校土木工程学科郝洪教授等七位教师上榜。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科技合作奖1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接下来,一起来看详细获奖名单!

第一单位获奖项目

科技合作奖

青年科技创新奖

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单位获奖项目

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及获奖人介绍

科技合作奖

获得者

▲郝洪教授

郝洪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学术最高荣誉“桂冠学者”称号获得者。198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国际防护结构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工程协会执委、澳大利亚地震工程学会主席,Elsevier结构工程学报顾问编委、国际防护结构学报编委等。郝洪院士是国际知名结构抗震、抗爆抗冲击、结构健康监测专家,创建了包括冲击、震(振)波传播、合成、建模、试验、监测等新理论技术体系。获得60多个奖项。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研究经费超亿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70余篇,他引近26000次。研究成果收录在《结构动力学》等经典教科书和《民用建筑防爆设计规范》等,目前正组织编写世界上第一部地震动多点输入振动台阵试验规程。郝洪院士连续多年在SciVal数据库土木结构领域位列全球第一。其在2023年斯坦福大学 “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职业生涯中排14325,土木工程第12;年度榜单上排2861,土木工程第6。郝洪院士长期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了160余名中国学者和学生,其中18人次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其贡献受到国家高度认可,作为海外科学家代表受邀观礼60周年国庆盛典。


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得者

▲刘海教授

刘海,教授,博导。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023年入选“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牵头获2023年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和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JCR Q1区期刊IEEE GRSL副主编,IEEE高级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地下隐蔽缺陷探测方法研究,针对隧道衬砌和公路路面等层状结构,以及空洞、管线和钢筋等孤立目标,形成了基于无损探测技术的结构安全评价和灾变预警研究体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4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等其他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93篇(含一作/通讯58篇,JCR Q1区71篇,高被引论文5篇,热点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基于以上部分研究成果,分别在2020年12月2日和2024年6月2日对嫦娥五号和六号月壤结构探测仪雷达数据进行了准实时处理,为两次月壤钻取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2021年6月,利用超声相控阵对赛格大厦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脱粘缺陷检测,为其结构动力性能下降的原因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


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

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第一完成人

焦楚杰教授

项目简介

该项目面向全球“双碳”重要议题和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针对普通透水混凝土的3个“卡脖子”难题: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相挚肘,固废应用与性能提升难协调;本构、生态与耐久性能基础研究薄弱;传统生产工艺与环保政策相冲突,标准与产业化体系亟待完善;开展了多年的校企联合攻关,形成了高性能透水混凝土(HPPC)理论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成果,主要创新内容包括:①开发出专用胶结料和配合比三步设计法,研发出高性能透水混凝土;②建立了HPPC动态力学响应模型和疲劳寿命预测模型;③建立了HPPC堵塞失效预测模型,提出了HPPC的精准管养方法;④发明了具有净化和抑菌功能的HPPC,提出了HPPC盐冻耐久性评估方法;⑤确立了以商品混凝土站为主的预拌再生HPPC生产方式,研发出再生骨料专用外加剂,促进了建筑固废在HPPC的全再生应用,实现了预拌再生HPPC的建筑固废资源化、生产施工标准化、工程应用产业化。

项目科技成果应用于多个工程中,实现了“无废城市”与“海绵城市”有机结合,引领了行业生态、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项目期内,项目团队获专利授权18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8篇,编制标准12部和工法2部,培养了博士后3名、博士6名、硕士15名。该项目技术被住建部2次遴选为全国建设行业推广技术,2次入选《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应用指南》。